夕阳西下,残阳如血。两名身披铠甲的武士手持寒光闪闪的长戟,杀气腾腾地逼近。子路毫不畏惧,拔出腰间佩剑迎战。三人顿时缠斗在一起,刀光剑影间,兵器相击之声不绝于耳。激战三十回合后,子路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,呼吸渐渐急促长线配资炒股,显然体力已开始不支。待到五十回合时,他只能勉强招架,再无还手之力。就在这危急时刻,一名武士抓住破绽,长戟一挥,精准地挑落了子路的冠冕;另一名武士乘势而上,锋利的戟尖深深刺入他的左臂,鲜血顿时染红了衣袖。
身受重伤的子路突然仰天长啸:君子死,而冠不免!这声呐喊在战场上回荡,道出了他毕生坚守的信念:即便面临死亡,也要保持君子的尊严与仪态。说罢,他缓缓将宝剑置于地上,忍着剧痛俯身拾起沾满尘土的帽缨,用颤抖的双手仔细系好,重新将冠冕端正地戴在头上。就在他准备再次拾剑应战之际,两名武士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,同时挺戟直刺,锋利的戟尖深深刺入他的胸膛。鲜血喷涌而出,子路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,壮烈牺牲。
公元前480年,这位孔门高徒在卫国都城上演了悲壮的一幕。后世有人感叹,夺去子路性命的,与其说是敌人的长戟,不如说是那顶象征君子尊严的冠冕。这个说法从何而来?这要从卫国的内乱说起。
展开剩余59%早在动乱爆发前,孔子就曾预言:柴也其来乎?由也其死矣。(高柴能平安归来,子路恐怕要命丧于此)这并非凭空猜测,而是基于对爱徒性格的深刻了解。在孔子三千弟子中,子路与颜回同列十哲之列,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。子路本名仲由,字子路,鲁国人,出身寒微,比孔子小九岁。他性格刚直豪爽,行事果敢,是孔子早期收的弟子,长期追随孔子学习政事。
由于年龄相仿,子路与孔子既是师徒,又情同手足。《论语》中记载,子路是少数敢于直言顶撞孔子却仍受器重的弟子。他陪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既是车夫又是护卫。孔子曾说: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,其由与。(若我的主张不能实现,就乘木筏出海,那时愿意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)足见二人情谊之深。因此,当高柴将子路遇害的噩耗告知孔子时,这位圣贤悲痛欲绝,从此再也不食肉酱。
那么,子路为何会卷入卫国内乱?这要从卫国王室的混乱关系说起。当时卫国最大的问题是名不正,言不顺。太子蒯聩因不满继母南子的淫乱行为,曾试图刺杀她未果后流亡晋国。卫灵公临终前欲传位幼子郢,但郢拒绝继位。南子遂立蒯聩之子姬辙为君。蒯聩为夺回王位,联合姐姐伯姬及其情人浑良夫发动政变,胁迫外甥孔俚参与。政变成功后,南子被杀,姬辙流亡,蒯聩即位为卫庄公。
子路曾担任孔俚的家臣。政变发生时,同在卫国的高柴劝子路一同逃离,但子路坚持要去营救孔俚: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,岂能临危而逃?在营救过程中,子路与蒯聩等人发生激烈冲突。蒯聩怒不可遏,命武士围攻子路,最终酿成了那场惨烈的战斗。子路用生命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,而他的死,也成为儒家精神最悲壮的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